各级党的领导深入上市公司调研才能更好解决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首页标题    研究会观点    各级党的领导深入上市公司调研才能更好解决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1月29日在京出席部署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国视频会议。何立峰强调,各相关地方、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何副总理的指示体现了习总书记、党中央对上市公司在国家经济中的关键作用的高度认识,尤其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近3700家,占上市公司总量的70%,但2022年营业收入低于50亿元的公司有2800多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75%,净利润低于1亿元的有1700多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46%,其中还有600家处于亏损状态,数量多而但不强的特征还比较明显,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包括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方面的挑战,的的确确需要得到各方面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例,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约为4.5%,美国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稍高,约为4.8%。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大致平均在1.5%到2.5%之间。我国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因此,这个比例在逐年上升。2022年,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32%,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三个创新板块中科创板平均研发强度最高(10.53%),全市场高技术制造业公司研发强度达6.71%。

何副总理提出深入到上市公司走访是完全正确、十分必要的。只有深入走访调研才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运营现状、挑战与需求,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政府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只有深入走访调研,政府才能够更有效地向企业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和政策导向,增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信心与动力;只有深入走访调研,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筑牢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加之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何副总理提出的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深入走访的建议显得尤为迫切。这样的走访不仅对稳定企业发展、保障就业至关重要,还能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深入调研和走访,能够将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透明地呈现给投资者,这种直接且全面的信息传递远比资本市场中部分片面且不负责任的解读更加有效。实际上,我国的上市公司基础相当稳固,许多公司展示出了积极的收入和盈利增长,如我们的外贸“新三样”中,光伏、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2022年整体营收增速达57.7%、27.4%;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4.6%,科技型企业增长动力持续迸发。在这个关键时期,党和政府的领导走访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传达真实情况,必将极大增强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毕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另外,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是银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投资吸引力。相较于美国的同行,中国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普遍较低,但其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率以及拨备水平却并不逊色于发达市场。这种情况揭示了中国银行业的价值被低估,同时也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成熟和稳健,为投资者提供了吸引的投资机会。

总之,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各级党的领导深入上市公司调研才能更好解决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推动优化公司结构、规范公司治理,培育优质头部上市企业,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2024年2月21日 10:45
浏览量:0